#12004/11/6 15:43:14
#0
日本“购买”美国
1989年10月13日,纽约的华尔街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在股票交易大厅里,经纪人像往常一样,头戴耳机,眼睛盯着屏幕显示器。这一切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下午3时,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创下了暴跌190个点的记录,其情景让人们想到了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4点刚过,华尔街上一片沸腾,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持话筒的记者拦住一个个过路人群作现场采访。采访什么呢?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历史上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其实索尼公司购买哥伦比亚公司的谈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开始了,并由索尼公司驻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迈凯尔·舒尔霍夫出任谈判代表。
哥伦比亚公司是好莱坞著名的制片厂,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乐公司所拥有。由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几年生意欠佳。几次改换经营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尔》失败后,可口可乐公司对电影业失去了兴趣。1989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伦比亚公司却好像被幸运的女神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实现多种经营,把开拓娱乐产业的市场作为其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研制用于索尼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的软件。作为试点,1986年花了2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CBS唱片世界从1998年开始,索尼公司探讨收买美国电影、电视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公司的困难处境,很快使它变成了索尼公司的猎物。
#1
舒尔霍夫受此重任后,迅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经理维克多·考夫曼见了面。舒尔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说,如果你们不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全部股份报个价,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同意的。舒尔霍急于做成这笔生意,开始与哥伦比亚公司的金融顾问阿伦进行接触。经过讨价还价,舒尔霍夫给哥伦比亚公司开了34亿美元的高价,为双方成交铺平了道路。
虽说索尼公司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额的资金仍将会带来难以克服的问题。更何况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试牛刀,但对经营电影业却是一窍不通。不过正好日本五家大银行——三井、东京、富士、三菱和兴业银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亿美元的贷款,使得哥伦比亚公司成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伦比亚公司举行第二次董事会,正式决定把公司出卖。于是索尼公司于10月13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轩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买成功,使它获得了哥伦比亚公司丰富的“影片资料馆”。这里有2700部影片、2.3万部电视片,其中包括许多名作和卖座率很高的作品。
索尼公司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但在大洋彼岸却是举国震惊。好莱坞的一家洛杉矶地方广播电台,在长达2小时的直播节目中,广播了听众打来的电话,称这是件糟糕透顶的事。《华盛顿邮报》也刊登了措词强硬的文章。对索尼公司充满了敌意。
#2
他们评论道:由于公司的主人换成日本人,对哥伦比亚公司摄制的影片和电视节目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拍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肯定会引起神经过敏。
然而,使美国人的感情受到真正刺激的是10月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这期杂志的封面是这样的:把日本的和服穿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上,这种打扮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艺妓。而且在这幅图片的旁边写下一个大标题:“日本入侵好莱坞。”《新闻周刊》之所以使用“入侵”这个字眼,大概是要勾起人们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
前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驻日本分社的经理夏皮洛先生说:“我不认为电影产业是文化,但它却是富有魅力的象征性企业。美国人认为电影产业是美国的‘国粹’,美国垄断的东西被日本买下,的确是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也许夏皮洛的话代表了美国许多人的想法。据《时代》周刊称,美国每年电影片、激光唱片、录像带及其它娱乐产品的总收入平均达到3000亿美元,而且好莱坞的影片在全球影迷中,一直占有特殊的位置。美国片占在欧洲卖座影片的50%,日本1989年最卖座的美国影片《圣战奇兵》,票房收入达3200万美元,凡是大都市的影院,总有半数是在放山姆大叔的电影。日本索尼公司竟敢闯人美国最敏感、最有感情的领域,的确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有人甚至把这件事情看成是日美关系进人微妙阶段的证据。
#3
一些有识之土不无忧虑地说:像现在这样,美国毫无限制地接受外资,等到恍然大悟时,也许美国已经把持有的财产卖光,而沦为殖民地的境地。
正当美国人为哥伦比亚公司之事挠头叹息的时候,华尔街上又传出了“纽约沦陷”的消息,顿时又绷紧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神经。
纽约怎么会沦陷呢?拥有世界一半以上核武器的超级大国怎么会落此下场?似乎只有天外来客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正是日本人包围了纽约。
这个誉满全球的美国文化和商业中心。最近几年禁不住腰缠万贯的日本老板的频频叩关,竟失去了一个个据点。许多著名的百货大楼和公司,早已易主,日本人成了经理、总裁和老板,只差没有挂上太阳旗厂;不过这些都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美国人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洛克菲勒中心会沦为日本人所有。
洛克菲勒是个”独领风骚”数十载的富豪之家,开山鼻祖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从第一代的开天辟地到如今第六代的坐享其成.在百年沉浮中。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化身、全球最有名的姓氏、人人声羡的家族。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在世人的心目中,洛克菲勒就是美国,美国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注重慈善事业为美国人所熟知。40年代中期,联合国总部在纽约成立,洛氏第二代即小洛克菲勒捐出一大块地皮,由华莱士·哈里森设计联合国大厦,而使得联合国总部有了永久性的地址。
#4
洛克菲勒最显赫的第三代纳尔逊·洛克菲勒曾任纽约市长和美国副总统。1979年1月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从此洛氏家庭笼罩在夕阳残风中,洛克菲勒家族现有成员88位,其中第五、第六代已开始迈入美国的政治舞台。从第四代开始,洛氏家族的思想观念、作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洛克菲勒的传统已不在意,其中5名成员改姓,有的成员则公开漫骂自己的家族“专门赚不义之财”。如今要出卖的洛克菲勒中心,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9年。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小洛克菲勒拿出1.5亿美元在纽约曼哈顿城兴建摩天大楼,作为纽约文化、艺术,出版、新闻、娱乐和休闲中心。
但伟大和荣耀的第一、二代已亡命于九泉之下,洛克菲勒家族也像美国整个社会一样,已经步入了无法挽救的衰落之路。洛克菲勒中心高楼的阴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正逐渐地拉长。
1989年,洛克菲勒家族还像往常一样,来到纽约市郊、占地4400公顷的波坎迪克尔山庄的老家聚会,共同决定洛克菲勒中心的命运。虽说洛氏家族拥有35亿美元的财富,但其中的23亿于1984年划入信托基金。其中只有9亿美元为家庭成员的共同财产,但全都是些股票、债券和地产,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一旦需要现金,只有变卖自己的财产。
1989年10月30日,洛克菲勒集团宣布将洛克菲勒中心股权的51%,以8.48亿美元的现金,转售给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日本三菱不动产公司。
#5
三菱不动产公司是日本“三菱集团”的一员,号称日本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公司。单是东京一地,它就拥有92栋主要的办公大楼,其中多数位于东京著名的商业区内。洛克菲勒中心被它收买之后,三菱不动产公司总裁高木储三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不无得意地说:“洛克菲勒中心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地址,它是超凡出众的同义词。我们希望能把这个优良传统延续到21世纪,并且与洛克菲勒家族一样把它当作世界最好的都市,成为纽约市最特殊的地方。”
这个于30年代竣工的洛克菲勒中心,在50年代之后,换了主人。洛克菲勒的子孙将祖宗的遗产变卖,在中国人看来可是个大逆不道的败家子。《纽约时报》更是扼腕叹息,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则消息。这篇报道说:日本人从好莱坞买到华尔街,美国的重要景观纷纷纳入日本人的手中。不想就在索尼公司买下哥伦比亚公司不到一个月,洛克菲勒中心居然也被日本攻陷。
美国在衰伤、叹息,责骂日本人心怀鬼胎,侵略了纽约的黄金地段。到过纽约的人都知道,洛克菲勒中心已经成为都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显示美国国力的巅峰之作。它与帝国大厦,联合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和世界贸易中心同为纽约的风景点。可是这个集无线电城,音乐厅、美联社、国家广播公司、生活与时代出版公司等为一体的“精神堡垒”被日本人用经济大炮所攻破。搅得美国人心烦意乱。
#6
1991年岁首,美国娱乐业重镇又出现爆炸性新闻,好莱坞著名的环球影业公司及它的母公司美国音乐公司(简称MCA)被日本赫赫有名的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买下,成交额高达61亿美元.为近年日本吞并外国企业中最大的一笔交易。这令人咋舌的收买活动又一次冲击着美国。在此之前,索尼公司曾以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但与松下这笔交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松下公司购买环球公司,是否会使该公司的产品走样呢?松下权威人士说它无意干预环球的制片方针,今后的制作计划仍由原环球公司负责,话虽这么说,但好莱坞的人士还是半信半疑。
松下手头的现金达160亿美元.但这61亿美元的交易,大部分是向银行筹借的。松下留出更多的流动资金,是想收购更多的美国产业,去养更多的“会生金蛋的鹅”。可见,日本收买美国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近年来,日本人从购买美国的企业,银行、交易所、电影公司到购置大量的房地产,已经耗去了几百亿美元,夏威夷最漂亮的旅馆、洛杉矶1/3的办公区地皮现在都归日本人。美国有较高声望的钢铁公司——国民钢铁公司已有一半股权属于日本钢管公司。日本桥石橡胶集团以26亿美元兼并了美国费尔斯通轮胎厂。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已经有30多家属于日本。在金融中心,日本人俨然成了主人。世界上10大银行中,有8家属于日本。
#7
美国《商业周刊》惊呼,日本银行家和证券交易商本来一无所有,可现在已掌握了20%的美国国家长期债券。加州10家大银行中,已经有5家交给日本人。专家们估计,很快将有100万美国人在日本人开的工厂干活。今后谁也不能像日本那样对美国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一件接一件的事情,引起了美国人的震惊和忧虑。美国对日本的恐惧症一天天地加剧。美国《新闻晚报》专栏作家丹尼斯·达根采访了一位曾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美国老兵。他说:“我们赢了一次战役,而日本正在赢得一场战争。”如今在纽约或华盛顿的任何一间沙龙里,有人粗暴地咒骂别的民族时,共同进餐的人就会窘迫地转过身去。而一旦对日本人进行嘲弄时,同桌的人就会鼓励、助威,并添油加醋,骂日本人厚颜无耻地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拼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自己却把市场大门关闭起来:
对日本人的仇恨心理普遍存在于美国社会中,蓝领工人的愤怒乃是因为自己的厂家敌不过日本人的竞争,破产之后只能靠救济金过日子。而白领阶层认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现在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在美国回荡。《新共和》杂志披露说:日本人不惜重金收买华盛顿的高级立法人员和说客,腐败之风弥漫全美。一些自封的调查团正在搜集拿了日本人钱的大学教授或说客的名单。许多美国人认为,日本人从来就没有输过,只是换了一种进攻武器而已。看来日本购买美国,决非危言耸听.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美国社会。
#8
如今的好莱坞影城中的7家制片厂,已经有4家不再姓“美”,其中姓“日”的就有两家。20世纪福克斯制片厂已被澳大利亚的报业大王默多克收买.米高梅制片厂的主人已变成意大利金融巨头巴瑞蒂。剩下3家仍然姓“美”的是迪斯尼、派拉蒙和华纳。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环球影片公司并不陌生。名噪一时的《大白鲨》、《梅岗城的故事》、《外星人》、《回到未来》等影片,就是环球影业公司的产品。而MCA公司在全盛时期曾网罗了所有著名影星,如克拉克·盖博、玛丽莲·梦露、贝蒂·戴维斯等等。可见“环球”成了好莱坞的血脉中枢。
美国人很清楚,他们卖掉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也许松下看中的正是这一点。松下公司总裁谷井先生把这桩买卖形容为造一辆“双轮汽车”:一个轮子是“硬件”——松下电器,另一个轮子是“软件”——声像产品。松下之所以能耗资61亿美元,主要的是以生产“软件”米促进“硬件”的销售。这真可谓一箭双雕。
MCA公司以前不仅靠子公司——环球影业公司生产电影电视节目外,还制作大量唱片。很多热门歌星曾在它的麾下效力:松下收买此公司计划把MCA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声像产品全部翻制成耳目一新的激光唱片、录像带、音乐影带等等。这对于推销它的新产品——高清晰度电视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各大电视机厂家都在研制开发新一代产品——高清晰度电视机。作为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厂,现在又登上全球电器公司的榜首。
#9
既有竞争的雄心,又有雄厚的实力。因此决心在高清晰度电视机系列产品中一领风骚。一旦松下将MCA公司的产品录制在录像带上还能促销自己的录像机、录像带,其前景自然看好。
对于这笔巨额交易,美国企业界又一次遭到重击,连一些趾高气扬的明星、制片厂也感到迷惘,不少人如丧考妣,对美国的文化产业衰落感到震惊和不安。说把环球、哥伦比亚公司卖给“东洋经济动物”,无异于卖掉了自己的自尊。
但美国娱乐业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要知道,促成这笔交易的正是MCA的董事长沃塞曼和影城经纪人奥维茨。他们并无卖掉公司的失落感,相反地认为,把死气沉沉的美国娱乐业卖给财大气粗的日本企业,有助于好莱坞的稳定和国际化。
沃塞曼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说:以一只200磅的小猩猩去敌千磅的大猩猩,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与其这样,还不如两者联合起来,变成超级猩猩。而奥维茨先生更是乐于充当中介,这位曾参与拍摄《魔鬼克星》、《雨人》等卖座影片,在影城里极为活跃,但充当中介大手笔,的确使他中饱私囊。仅松下公司一笔生意,他就获得40,00万美元的佣金。
问题
1、日本是怎样“购买”美国的?
2、请问,日本“疯狂”地购买“美国”目的是什么?
3、试想一下,美国对日本的这种“经济战争”将采取怎样的手段来进行反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