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独自去武康路113号缅怀巴金(附巴老的家)

菲自由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4
金币:6.4
发贴:1618
#12005/10/21 17:54:03
今天闷了一天,发了好多水帖
希望版主不要生气
下面菲菲好好发个帖子
昨天下班后去武康路113号——巴金的家
靠近乌鲁木齐中路
步行到巴老的家没有多少时间
巴老却从成都走到上海走了半个世纪
在文学的路上更是从《家》,《春》,《秋》出发笔耕了101年
虽然巴老近几年在家住的时间没有在医院住的久
但这里跨越2个世纪以来一直是
文学的神圣之地
巴老在世的时候
每年都有很多人去“朝圣”
这些天白天来悼念的人更是人山人海
现在是子时
门关着的
我没有去按门铃打扰巴老的家人
退后一步
深鞠三躬
24日不能送巴老
就提前把哀思寄托
巴老走好

【附一】武康路113号档案:
武康路113号门口由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9月23日公布的铭牌镶刻:花园住宅,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1923年建造。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带卷心石的半圆形拱形。
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人毛特宝·林海,后回国,不久病死,这处房产则一直委托丹麦人史宾伯照看,1950年至1955年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1955年史宾伯经手租于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同年当代老一辈文学家巴金从淮海坊迁入该处,作为寓所至今。
上海苏联商务代表处,即苏联商务代表处上海分处,经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同意于1950年4月在上海设立,1955年迁至东湖路7号。
1962年11月15日,随着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关闭,苏联商务代表处上海分处处长杜金在拜会上海市外贸局局长齐维礼时正式通知中方该机构定于1962年12月26日关闭。
武康路113号今天的主人——巴金,是我国著名的新文学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4年度过了他100岁华诞,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在这段时间里,巴金被迫搬离该住房,二楼书房和大部分房间被封,余下一个前客厅,被文革期间一份非法小报——《》的编辑所当作编辑、印刷小作坊。该报组织者大量订阅外界各类通讯,专以报道转载各地红卫兵、造反派“文攻武斗”的事件,且多不考其真实与否,猎奇登载,在上海南京路一代大量销售私下牟取利润,该报为规避检查,把编辑部地址故意写成“武康路213号”,而武康路是没有213号的。该报后于1968年革宣部稽查非法小报中被查封。
在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让读者看到一个老人在痛苦地思索,探究着人性;他拷问自己的灵魂,并把火热的心袒露给世人。书中文字流淌出的真情,每每使人感动。 巴金的天性不泯和赤子之心,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因此人们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1977年至1983年巴金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另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扬子大楼等162处建筑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的批复 》

沪府[1999]57号
市规划办、市房地局、市文管会:
市规委办(1999)第265号文悉。经研究,市政府同意将扬子大楼等162处建筑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请按《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管理办法》进行保护管理。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77……………………………………………………
78 巴金住宅 武康路113号 花园住宅 1948年
79……………………………………………………

【附二】巴金不同时间住过的家:

【1】巴金第一次来到上海,
住在临近码头的武昌路景林堂的“谈道宿舍”(教友宿舍)。


【2】“一·二八”战火,轰毁了青年巴金的梦。
他和友人从闸北“逃难”至步高里,
遂为上海文化界出版的一份抗日报纸写了《从南京回上海》,
记录了战火见闻,后写下了一篇抗日小说《海的梦》。
他说:“我把我的感情,我的愤怒都放进我的小说。
小说里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3】1932年,巴金的舅父在那时已从志丰里搬到隔壁弄堂花园别墅1号居住。
巴金随舅父前后住了将近一年,直到1933年春天,他舅父去外埠工作,
把房子退掉,巴金才迁走。
在花园别墅,巴金除完成了《春天里的秋天》之外,还重写了《新生》的第二稿。
同年的8月初,巴金在上海第一次见到了鲁迅。



【4】1936年底,被巴金称之为“马大哥”的翻译家马宗融要去广西大学教书,
请巴金住到拉都路(今襄阳南路)敦和里21号帮其照看房子。
巴金回忆时,曾风趣地说:“那时候,我住得‘阔’了。
整幢房子,就我一人住。三楼是卧室,二楼是书房,底楼是客厅。”
巴金的童话《能言树》,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


【5】巴金在敦和里住了半年。1937年暑假,马宗融一家返沪。
巴金就搬到霞飞坊(今淮海坊)59号仍和好友索非住在一起。
“当时,索非一家住在二楼和底层,我就住在三楼。
住进霞飞坊前后也算有了十八年时间。” 去“大后方”之前,
巴金在霞飞坊先后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与《秋》。
 在这里,他写完了《寒夜》。同时完成了《狱中二十年》等译作。


【6】1955年5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
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
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
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
《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



【7】巴金一生中最后的日子在上海华东医院度过,这里成了最后的“家”。



巴金从写《家》开始出发,漂泊,最后的归宿还是“家”,
此为轮回,巴老走好……



菲自由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4
金币:6.4
发贴:1618
#22005/10/23 10:06:56
这儿没有喜欢巴金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