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二战各国军人模型展示照片集!及国军兵种单兵装备之部分详解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162006/3/21 8:34:35

图片如下:

德装师单兵装备

图片如下:

德式师装备的手枪自然是名闻遐迩的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快慢机或二十响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172006/3/21 8:42:18

图片如下:

军服
国民党军队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手持苏联提供的莫辛-纳甘M1891式7.92mm口径步枪,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足蹬草鞋,军官穿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则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它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通过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从1931年前后开始直到1942年一直是国民党中央军主要使用的制服颜色。其后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了黄绿色的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着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军的87、88师)。

而在国民党军队里原地方军阀部队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的部队大多数是以灰棉布制服为主,但即使是嫡系部队,也有不少部队穿着灰布棉军装。此外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据文献记载是穿着土黄色军服;而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样式,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 所谓的灰色,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如英国出版的Andrew Mollo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来自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而当时的滇军即是穿着蓝色棉制服,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19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国民党军队的上衣以中山装为基本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的变化,上衣的衣领、口袋的式样以及布料的色泽都有所变化。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之后,才将所有军服的制式明文统一。式样统一以后的标准为中山装上衣,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2颗扣子处。其他方面则和以前的军服相同。

军帽
北伐时期的大盖帽,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由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由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依据中国人的头型修改而成的,为圆筒式,有帽舌,最大的特点是帽子周边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天气寒冷时可以放下,保护脸部及后颈部,当收叠时使用两颗扣子固定在正面。一般来说,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在于正面固定护布的扣子,国军部队在进行改制之初,出现过许多不同样式,如:两颗扣子的、一颗扣子的,甚至还有没有扣子的。但《陆军服制条例》颁布后,军帽即趋于统一了。1934-1935年前后,曾出现有一种硬顶的圆筒帽,正面上有军徽以及一颗扣子。有的硬顶帽还有帽带。通过历史照片观察得知,戴这种帽子的可能是炮兵、后勤等配有骡马的部队。据考证,是受到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响,因为这种硬顶帽的外形酷似当时德国纳粹党早期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所佩戴的帽子。另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帽子是东北军所戴的军帽,模仿法国Kepi硬顶帽(如法国外籍军团所佩戴的军帽)。经过比较研究,其前者的可能性比较高,因为法国的军帽上没有扣子。

大盖帽在布帽出现后并未完全被取代,很多高级军官还在正式场合中佩戴。

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早期有其自己特色的军帽即一种介于大盖帽和圆筒帽之间的军便帽,样式相当奇特,在归属中央政府后,才陆续被淘汰。

东北军、西北军及晋绥军因其北方冬季寒冷,为此普遍采用了防寒军帽即有护耳的毛皮军帽。有两种制式较为普遍,一是东北军的瓜皮式毛皮帽,二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编辑历史:[此帖最近一次被 wocuole 编辑过(编辑时间:2006-03-21 08:48:35)]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182006/3/21 9:26:19

图片如下:


图片如下:


军衔及识别符号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符号,是以立体“三角星”的颗粒数为单位,由一至三颗“三角星”来识别佩戴者的军衔。“三角星”位于一块以军种色为底色的布块或塑料牌上,佩挂于军服领子上。另外准尉军衔在抗战前及初期为十字纹边,后期改为斜纹边型式;参谋则是一边为官阶,一边为竹节(极其富有中国特色);而突击队/伞兵的军衔则采用白虹贯日的图形。红日代表日寇,寓意我神勇的突击队员象利箭般刺入日寇心脏地带给日寇制命一击,军官章则带黄边加以修饰。其他兵种领章的底色均随兵种的改变而不同,例如:步兵为红色、骑兵为黄色、炮兵为蓝色、工兵为白色、辎重兵为黑色、军医为绿色、宪兵及经理为暗红色、装甲兵则是铬金属色的「克罗米」领章(即英文chromium直译)。至于军校生领章,则为圆形。除参谋外,防空炮兵亦有独特的兵种领章,通信兵配属各单位,所以没有单独的兵种色。领章的大小规格和佩挂者所穿的制服领子制式有关,比如领子是窄长的,领章就较为细长;领子宽些的,领章就采用标准的。一般来说领章只是在正式场合的军服上才出现,在战场上或一般操练时则不佩戴。领章除部队配发外还可自行购置;背面均有制造厂或商家之名称。将官领章由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发给金质(铜合金)领章,背面编号,其他任何人不得自行任命佩戴。

陆军官兵的胸章(通常称胸章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是用织品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有0.5厘米宽的一圈色边,当时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的符号是红边,校官是黄边,尉官是蓝边,士兵的符号为白边,等于无边,军官学校的学生符号则为黑边。布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栏,三角星多为黑色,星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如领章一般;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是空白的,至于准尉领章上是无三角星的,故名牌中此栏也是空白的;其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来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向其敬礼,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胸章背面都写有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期所提出的口号:“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四行字。在机关、学校、有些部队还在胸前佩戴珐琅徽章,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报请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备案.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192006/3/21 10:20:01

图片如下:


军服左上臂有标示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臂章,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的型式,其上印有部队的番号,内多为部队阿拉伯数字番号,如88D(88师)等。有的部队还有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的功能,抗战开始后,便以各部队的代字取代了实际的番号。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 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 师。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 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以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VI,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军裤与绑腿

国民党军队的军裤则极其简单,一般采用西裤的样式,正面开口处用三颗扣子固定,正面有两个口袋,臀部则有一个带袋盖的口袋。早期的军裤曾经有类似马裤的样式,但不像正规马裤那样上腿部分过于宽松,而在膝盖小腿又过于扎紧。

中国军队士兵穿着军裤时需在下裤管处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后来的驻印军,虽然全身上下都换装了英美装备,仍然坚持打绑腿。有人以为这是袭自日本,实则不然,绑腿是源自欧洲陆军留传下来的一种习惯。一次大战时,美国的参战部队也是打绑腿的。英文中称之为Puttees。是用一条长布条由膝盖至脚脖处紧密的缠绕。绑腿布一般与所穿的军服同色,但在正式场合着装时,则会打上呢料绑腿。可是根据外国人的说法,中国军队打绑腿很有特色,总是将绑腿缠绕高至膝盖部位,而国外军队大多只缠绕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部位。绑腿的打法十分讲究,有经验的老兵能够打出适当松紧度的绑腿,不会因打得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而又不会太松,走几步就松散开来。还有一种极为讲究的绑腿打法,就是使用两副绑腿,一副先捆扎于腿腕处小腿较细的部位,再用另一副将小腿整个包实,如此一来可达到整个小腿一样粗细的状态,比较美观。有的人可能会问,以前的军队为何要使用如此麻烦的布绑腿?其实绑腿在野战时可以使士兵提高机动力,裤腿不会被地表植物所钩挂,同时在远距离徒步行军时可以避免大量血液在短期间内涌入脚部,造成脚部因充血产生不适,这点在经过长距离徒步行军之后更是重要了。

军用鞋
中国军队早期穿用的军鞋非常混乱,正式场合,以穿着皮鞋为主,但在一般作战和训练中,较为普遍的是穿着黑色布制软胶鞋。除黑布胶鞋外,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还穿过黑布鞋和草鞋。在北方部队中,如张学良带进关内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等部队习惯穿俗称的“懒汉鞋”的黑布鞋,但需要用一根布条将鞋子和脚掌捆紧,以防脱落。草鞋曾被称为“艰苦朴素”的象征,因为它往往是就地取材,由官兵自己动手编制,虽不美观,却相当实用。国民党军队穿草鞋的情况在抗战初期并不普遍,后期因物资紧缺,才开始编草鞋。国民党的军官则平时穿着皮鞋,战时或受阅时则配有皮靴。但大多都是凭个人喜好选择穿着,并无明文限定。


图片如下:


军用武装带

国民党部队的官兵均在腰间系有皮带,士兵所系的是窄皮带。军官系宽皮面的双孔式皮带,并搭配斜背的德式武装带。德式武装带最初是用来支撑军官的佩刀,虽然佩刀被手枪所取代,但武装带却因可以显示军人的威严,而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必然配件和识别标志,同时在战场上也成为敌人狙击手的绝佳目标(1939年波兰战役之后,德军明令禁止军官佩带武装带),于是,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军政部也明文规定禁止军官扎系武装带上战场。

国民党将官服制

国民党部队的将官穿着其“军官甲种呢军服” 的呢料将官服。其样式和一般军服在外形上是一样的,只是剪裁较为讲究而合身,唯一的几个特征是将官服的胸口袋盖向下有三个尖角,下口袋则比普通军服略大,此外军官们系宽皮带配斜背武装带,同时在腰间佩带“军人魂”短剑,战功卓著的将军配带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

编辑历史:[此帖最近一次被 wocuole 编辑过(编辑时间:2006-03-21 11:00:31)]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202006/3/21 11:36:29

图片如下:


国民党德械步兵师的步兵装具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中国军队,随着德国军事顾问的来到,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自然也随之而来,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也纷纷来到中国开展其密切的交往。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在一批价值一千五百万银元的军火中,包含24门150mm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mm战防炮(即德军Pak 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轻机枪(ZB-26),瑞士奥利根(Orelinkon)公司的20mm机关炮,此外西门子的通讯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开始进入了中国的部队服役。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其中有150mm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大批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240枚、快艇,若干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兵工生产机具等设备。通过这些努力与建设,国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间,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爆发的中日大战奠定了一个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备也随之调整,依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装备。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配德制或仿德制(国产中正式步枪)1924年式7.92mm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一块卷成马蹄形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子弹盒。但这些装备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主要是演习时才有机会亮相,战时除了很少的场合外,是不配发这些正式装备的。这些制式装备只作为展示之用。应算是摆设吧!

这套装具是参考日军军制以及后来德国军制所设计的。如:日本军队习惯将水壶放在干粮袋上,然后右肩左肋式背负在一起放置在左臀侧。但是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采用当时德国军队相同的样式,例如,干粮袋,刺刀等。

步枪国军用的是中正式或是进口的德制毛瑟系列步枪, 但不是德国的K98k,而是1924年式标准型(Standard Model), 这是K98k的前身, 最明显的差异是水平拉柄和在枪下的枪背带配置。这和当时的德军是相同的,一直到二次大战初期, 德军部队中仍有许多标准型步枪。当时另外常看到的还有Vz 24和FN 1924/30等。 其他的中央军, 有各式各样的步枪,最多的是汉阳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包括四年式(元年式为6.8mm,四年式改为7.92mm)及东三省兵工厂的十三年式在内。 中国使用的刺刀, 都在50cm以上, 尤其是中正式, 因为枪短, 刺刀长达57.5mm,这是因为中国部队与日军一样, 仍把冲锋拼刺刀,作为一种很正常的战术运用。而中正式上了刺刀,仍比日本三八式上刺刀,短了10mm左右,许多人引以为憾。相形之下,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使用的1884/98刺刀,简直是小儿科。其他进口的FN 1924式刺刀,长度也相当于中国自制者。虽然中国使用的是7.92mm口径,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圆弹,汉阳造更是由始至终使用圆弹,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弹不能相容(尖弹口径稍大)。中国圆弹的生产,一直延续到战后。国军的子弹,基本上有三种,尖弹、圆弹和重尖弹。尖弹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使用,圆弹为汉阳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枪,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其他还有特种子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


图片如下:


钢盔用的是德国1935年式,这点和德军相同,而且由德方的文件来看,当时,新建立的德国空军先行配发了这种新钢盔,因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提供给中国,因此M35最早出厂的一批就运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记录,到1936年进口了315,000顶。德式钢盔的装备是从1937年开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凡国民党嫡系部队基本配发。抗战初期的山西忻口战役中,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师长陈铁)就因为佩戴M35钢盔,而被日军判定为主力部队,遭到猛烈打击。

中国部队的军服,主要是棉布的, 德军一直用的是呢质。不过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 春秋有驼绒夹衣, 夏天是卡其短袖衫和短裤。 军官的确是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步兵在战场上实际使用的战斗装备较为简陋,被大家熟知的就是单兵用的子弹袋,单兵用的子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 这种子弹袋是一次大战以前欧洲国家使用的,但到了二战,除了德军后来的伞兵之外,一般步兵都用的是皮制弹包。中式子弹袋的携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为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这是一长条而不是两条,最后以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有将近二十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子弹),是各部队主要使用的形式,这个设计最普遍,而且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什么改变。另一种为两条较短型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有如X字形,有的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当然也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不过从诸多现存照片中,“德式”部队仍以一条式为主。


图片如下:

每名士兵除步枪外还携带两颗仿制德国生产的M24型手榴弹,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制的布袋内各挂于左右胸前,该布袋由细布条连结挂于脖子上,绑在士兵的背后以固定。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手榴弹袋有五联装,甚至八联装。或挂于胸前,或斜背于腰间。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甚至士兵对坦克是一无所知,就连下级军官都没见过坦克,就更谈不到怎么消灭那些横行霸道的日军战车了。于是,中国军人就想出了“人体炸弹”这种惨烈的方法,方法是士兵把手榴弹绑在身上,冲向日军坦克,与其同归于尽。或把四到五颗手榴弹用布条捆在一起掷向敌坦克。

军用水壶有着其传统的东方特色。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水壶、水壶套及背带。水壶为木塞盖子,椭圆形,中式水壶与日式有所不同的是日式水壶是平底的。早期德式水壶与此相似。中式水壶套是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的,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士兵们习惯将毛巾把水壶包裹起来,其作用是为了当水装的不满时防止在行动时发出的声音,中式水壶持续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德式挂在腰带上不同;这是当时中国部队普遍仿制或采购的一种装备,并不是因德式训练才有的。

干粮袋(杂物袋)也是用背带跨肩,德式早期也是如此,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中国使用干粮袋的历史极其久远,早在张之洞编练“自强军”之时即有,因此是一路沿袭下来的一种个人装备,其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

中国的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是装在帆布袋中,类似西班牙的防毒面具,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分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装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每日生产250副二四式防毒面具,其他生产的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国民政府部队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可能来自于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制作过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其特征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中国军队由于数量众多,且物资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没有全部装备,只是配发给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侵华日军不履行日内瓦公约,大肆使用毒气,加之国军防毒面具的装备不足,就给广大中国抗战官兵带来了惨重的伤亡。

毛瑟手枪: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广泛的国家,中国人对其亲切的称为盒子炮,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 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图片如下: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足银五十八两。共计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1911年(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引进的文件实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二十年之后才出现。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 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o Glensha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ction 96 即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即有人所称之为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象八路军那样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做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一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螺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相当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Super 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尊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廿响驳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许多经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编辑历史:[此帖最近一次被 wocuole 编辑过(编辑时间:2006-03-21 12:40:08)]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212006/3/21 13:02:34

图片如下:

毛瑟手枪枪手:在国民党的德械师中有一部分士官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专用的皮枪套,造型简单,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套直接套入,而仅以皮带一条和木盒套固定。毛瑟枪手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背后有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型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毛瑟枪手在着装时,先将枪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负,再将弹包组穿上,如此手枪套即被固定于弹包组之下,而不会晃动。

伯格曼MP18冲锋枪: 冲锋枪(当时中国叫手提机关枪)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单人近战武器,特别是轻型或微型冲锋枪由于火力猛烈、使用灵活,很适合于冲锋或反冲锋,以及丛林、战壕、城市巷战等短兵相接的战斗。因此,目前冲锋枪作为枪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对于步兵、伞兵、侦察兵、边防部队及警卫部队等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个人自卫和战斗武器。早在1915年,为了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需要,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了一种发射9mm手枪弹的双管连发枪,从而奠定了现代冲锋枪的基础。1918年,德国人H·斯迈塞尔设计的第一支适于单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冲锋枪问世,同年,其改进型MP18I式冲锋枪正式装备德国陆军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冲锋枪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对冲锋枪的战术作用认识不足,因而产品型号不多。有代表性的冲锋枪包括意大利的维拉· 佩罗萨和伯莱塔M1938A式,德国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IO,美国的汤普森M1928A1式及苏联的1934/38式。这些冲锋枪因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质量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产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施梅瑟(Bergman) MP18冲锋枪(中国人曾称其为“花机关枪”其实就是德国的施梅瑟MP18冲锋枪的外销版),其枪长832mm,重4.1千克,弹夹内可容9mm子弹32发,初速为395米/秒,射速为500发/分钟,射程约70米左右,因为 MP18型冲锋枪的性能并不算出色,所以才未能成为我军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们作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或提供给国军突击队作为攻坚武器。

机关枪手:国民党军队的机关枪手一般为班长左右的士官,他们配备一挺9mm伯格曼MP18冲锋枪,和单兵的个人携行具外还配有为其冲锋枪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组,可装其专用弹匣6匣(每匣32发子弹),MP18冲锋枪专用弹夹包的搭披与毛瑟枪手一致,也是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

ZB-26式轻机枪:一次大战时,参战部队开始注意到,有必要发展轻便的速射武器,由步兵携行,随时提供强大的火力。因此开发出了使用手枪子弹的手提轻机枪(或称冲锋枪),以及使用步枪子弹的轻机枪,其共同特性是,两者都可以进行全自动射击,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德国人将MG08改进为MG08/15/及MG08/18轻机枪,美国白朗宁(Browning)的1918型自动步枪(BAR,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英国的刘易士(Lewis Gun)轻机枪,法国的乔奇(Chauchat)轻机枪,都成为步兵运动中的主要火力。1920年时,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第一把制出的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 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呈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白朗宁、麦迪生(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继续研发。

1923年时,捷克国防部公布了一项测试标准,挑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未来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生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可迅速更换的枪管、脚架等功能,虽然测试结果仍次于麦迪生,但是因为是本土设计,终于击败群雄,获得采用。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因此布拉格军械厂的轻机枪虽获捷克国防部采纳,但已无力生产。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勃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授权国营兵工厂生产并销售当时称为M24的轻机枪。勃诺(Brno,德文为Brunn),是捷克东南部Jihomoravsky区的首府,在塞尔特语(Celtic)中为山城之意。斯拉夫人从5世纪开始便在此居住,德裔由13世纪开始进入此区,促成了该地的发展,到了二次大战之前,当地的居民已大半为德国后裔。设在勃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1922年成立,75%股权属于捷克政府,20%股权属于史考达炼钢厂(Skoda Works),5%股权属于员工。当时已生产毛瑟型的98/22型,行销包括中国东北军的各国军方,甚获好评。哈力克随后加入了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和生产公差。先导型称为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为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勃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ZB-26)。

次年,中国开始大量开始引进ZB-26轻机枪,同时也大量仿制。根据勃诺工厂历史(Zbrane Pro Cely Svet)的资料,由1927-1939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

抗战八年中,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平均每月产量为414挺,平均战损量515挺,占86%。以96个月计,八年中共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而战时每年的实际平均补充量为10,685挺,超过平均年战损量,其中的差异即为外购或经由租借法案取得。

轻机枪射手:除携带ZB-26式轻机枪及个人基本装备如:水壶、干粮袋外,还携带有六个弹匣的轻机枪专用弹袋组。弹袋有皮制和帆布制两种,两条肩带在后背交叉成X状。轻机枪手在佩挂弹袋时一般不扎皮腰带。轻机枪手除了使用轻机枪外,还配有一支驳壳枪自卫。部分部队的轻机枪手还配有一张棉布制的月牙形披肩,以保护射手的肩部,减少军装的磨损。


图片如下:



工兵::国民党德制师内设有专职的工兵营部队,直属于其师部,为整个作战师提供工兵专业服务,诸如:架桥、扫雷、布雷,设、排路障等工作。其配置体系和技术职能都是以德国军事顾问由德军的军制而设立和培训的。一般来说,国军的大多数部队的工兵营的装配是比较简单的,重型装备很少,其装备的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传统的中国运输工具搭载,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军队机动方式是靠步行,所以也算可以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最让其他部队羡慕的就是国民党中央军德械师里的工兵营了,他们不但拥有先进的德国造工兵重型装配,例如架桥器材,而且还配有与装配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已达到与其所属的部队同步机动。工兵佩戴有其兵种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普通工兵的个人装具是与步兵基本相同的,因为,在战场上国军的很多部队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中战斗减员严重,拥有爱国精神的将领们经常把二线部队也拉上一线参加战斗。工兵也就不例外了。除个人装具外,工兵个人还配发其专业工具和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

卫生兵:国民党军事委员会 1935年9月25日,颁布的公一字第588号令关于步兵师配置中明文规定,设立师属卫生队,以为部队提供专门的医疗救助,平时作为军医院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专业外科医生,指西医)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其设备与医疗水平都比较落后,虽说部队里的军医有国外留学归国的,但实属少数,大部分为国内培养的,但就是这样,也远远达不到部队在战时的数量要求,也就只能短期培训一些有医疗知识的学生或士兵以充实部队,可又由于医疗药品的缺乏,战斗中负重伤的士兵生还率就极低了,这也是中国军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卫生兵分军医和救护兵两种,军医为军官,救护兵为士兵和士官们组成,均佩戴有其兵种专用的绿色底衬领章,军阶与步兵相同。左上臂有环臂布章,上面印有红十字标志以作标示。卫生兵平时戴布制野战帽,战时佩戴钢盔,钢盔依据所属部队统一配发的样式为准,如:德械师部队佩戴德制钢盔而地方部队像西北军、晋军和两广部队则佩戴英制钢盔。国民党部队的所有卫生兵都配有专用的木制急救箱或皮质急救箱两种并有背带,与西方军队的皮制急救包不同,有其中国的传统特色。军用皮带与其他兵种一致,但战时随个人需要佩戴。德械师部队和部分部队的卫生兵还配备中国的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和毛巾。

宪兵:是所有国家军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虽不属于战斗部队,但他在监督部队的军风纪、输导公路交通、维持军队秩序,军事法庭审判及查处军中违纪事件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习惯称之为“军事警察”)。大家可在很多的历史照片和影视资料中的重大军事场合看到宪兵的身影。国民党部队的宪兵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多为士官。其军衔的底色为兵种专用的暗红色与经理(军工部门)同色。直接隶属于军部或师部。中国宪兵的军服与部队的其他兵种一致,只是在左臂上配有环臂布章,上面写有“宪兵”两个大字,这于当时的日军相似。宪兵的钢盔非常有特色。有两种型式,一种是与英国制托尼式钢盔相似的钢盔改型;另一种是类似西方国家热带殖民地军队所戴的防暑帽(比较像越南军队带的头盔)。无论什么部队全是如此佩戴,包括德制师。除头盔外,宪兵还佩带一个小哨,与当时的警察使用的一样,做联络之用。武器配备的是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和专用的皮枪套,与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背后有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型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


图片如下:


参谋军官参谋一职在军事历史上出现已经很久了,自打有了战争,就有了那些为统帅策划战争打法,为君主制定国家治理计划的谋士与智囊,这在中国就更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如春秋战国的孙膑(职位为将军,但实为军师。因其膝盖骨被取下,无法跨马征战),西汉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等等,他们都是杰出的军事参谋人员。那时起中国就有了军师这一种独特的军事职位,应该算是参谋的前身吧。中国人讲究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这更是那些军事智囊们追求的至高境界。因此,国民党政府为参谋的军衔设计为竹节,以突出这一想法,同时也极其富有中国特色(竹子也算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吧)。参谋一职是由尉级以上的军官担任,在领章佩戴上为右边为官衔,左边则为代表参谋的竹节章。军服和个人装备则和同部队军官的一致,武器则是一把手枪,但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武器型号繁多(多为国外购买),所以没有统一制式。另外,下级参谋军官还配有专用的斜挂式皮制文件包,与德军在二战以前的样式相似。高级参谋军官则配有手提式皮制公文包。

骑兵:这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兵种,他和步兵兵种拥有同样的光辉历史。在冷兵器时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军队,骑兵是绝不能缺少的兵种。而且,由于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牲畜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于是,牛和马的多少就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同时,步兵与骑兵的多少和战术素质的高低,也就是军事实力衡量的标准了。中国的骑兵使用要从周朝后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赵这些位于北方边陲的诸侯列国,抗击匈奴等游牧民族开始算起,善于阵地战的这些中原国家,在屡遭游牧民族侵扰后,改变其原有的战略思想,用“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大量发展骑兵,之后的历代王朝也不同得加以发展,传统一直保持了数千年。但到了热兵器时代机械化的发展,尤其是坦克战车的诞生,骑兵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国民党军队由于机械化装备发展较晚,所以,骑兵在快速机动方面,还是占有主导地位。无论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德械师,还是其他地方部队,都保持着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国民党的骑兵部队拥有自己的军种颜色为黄色,德制师的装备是最好的,除与步兵拥有同样装备外,如:钢盔、军毯、水壶、弹袋、饭盒和防毒面具等。还配有专用的骑步枪和马刀,有的部队还穿着着绿色的军服(未经证实,实否是骑兵专用的军服)。在国军中的地方部队骑兵里,由于其原有的历史原因(归属中央之前,地方军阀大多都是自购装配)骑兵的装配杂乱,种类繁多。但决大多数都使用的是英国生产的托尼式钢盔和中国传统的近战武器--大刀。

中正式骑步枪: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兼用为骑步枪, 使用7.92x57mm尖弹,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只是小量生产,可算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之一。

1934年时财政部为了武装税警总团,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一万枝步枪,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德国厂家索取二十四年式全套的制造图纸,并附原料表,检验样板,对版图纸一副。在收到资料后,兵工署技术司即刻移交给巩县兵工厂,让其根据图纸、样版,开始修改模具,筹备制造二十四年式步枪,原先预计在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枪。但是毛瑟厂所赠的样版,是已经使用过的,交来的图纸中还有一些小错误。于是兵工署技术司又向德国兵工署正式商讨索取德造二十四年式制造图纸及检验样版图。巩县兵工厂当时厂长毛毅可,原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奉派前往德国引进1924式制造图纸及检验样版。新图纸于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研制。

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在筹备试产过程时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后来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之后,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骑步枪。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骑步枪,是印有二四式的枪匣。中正式骑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之后正式装备骑兵部队。

编辑历史:[此帖最近一次被 wocuole 编辑过(编辑时间:2006-03-21 14:00:30)]


MIX 混搭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3
金币:0.5
发贴:1180
#222006/3/21 13:05:16
那些小人真可爱…………


自我介绍?
没有。。。。。

{"Vicky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0.0
发贴:464
#232006/3/21 14:00:37
t天啊。。。
种子,你还真厉害啊。
我看都看不完。


    ▁▁▁▁▁▁▁▁▁▁▁▁▁ {“資料越鎂,亽越譃偽.。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242006/3/21 14:02:01
想看,就慢慢看......



噬血的狂魔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9
金币:5.0
发贴:14418
#252006/3/21 14:19:32
虽然这些资料早就看过,但是还是想再看一遍……


毗沙门天王子、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是也!
玉帝封我为三十六员正将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262006/3/21 15:07:22

图片如下:


一、炮兵旅

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6旅:装备德国制L/29克虏伯(Krupp)75mm口径野炮

炮兵第8旅:装备日本辽十四式77mm口径野炮

二、独立炮兵团

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日本辽十四式150mm口径榴弹炮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

独立炮兵第10团:装备德国制L/32 sFH 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1937年又组建了独立炮兵第14团:装备德国制L/30 sFH 18 克虏伯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三、高射炮兵(1937年组建)

高射炮兵第41团:装备德国制博福斯75mm口径高射炮28门、德国制十八年式37mm口径高射炮36门、瑞士制索罗通(Solothurn)20mm口径高平两用机关炮48门。

高射炮兵第42团:装备瑞士制索罗通20mm口径高平两用机关炮108门。

1937年,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防空总监部,以黄镇球将军为总监,防空总监部编有高炮部队第41、42、43、45、48、49等团,有德式75mm、俄式76.2mm高射炮,另有37mm炮,20mm炮,13.2mm机枪,并配备辅助对空作战的指挥仪等装备和专职的探测队。

国民党炮兵其军衔的底色为兵种专用的蓝色,其军装分德制师使用的黄绿色军服和地方部队的灰色军装两种。其配戴的钢盔也是,分德式与英式钢盔两种。国民党炮兵的个人装具包括,水壶、饭盒、干粮袋、毛巾和防毒面具等。同时还配发其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已存放炮兵的专业维修工具。

战车兵: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形成,广州的国民政府与各系军阀纷纷开始拥有小型的机械化装甲武力,其中多为自制的铁甲汽车、卡车及铁甲列车,军阀机械化部队中较有规模并经常拿来参战的部队就是北京政府张作霖的奉军了,而最早在中国和战车打过仗的军队,则是西北军。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换下了五色旗,升上青天白日旗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后,改称“东北军”的奉军,虽名义上属国民革命军,但和其它非中央军系一样,对珍贵难得的装甲车辆,通常是继续留在“前大帅”身边当直属部队,不会上缴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实质上仍无法拥有能够直接用来保卫其统治地区的直属机械化部队,故南京政府于1929年三月在南京新小营,将财政部税警总团移交的18辆英国造履带式重机枪轻型战车(Vickers-Carden-Loyd Mk. VI machine gun carriers),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战车队,命张杰英中校任队长,但此时该部队仍是一支隶属陆军步兵师的种子车队,并非独立兵种。1932年五月,上级觉得战车队不宜归步兵师管辖,又将其改为隶属于以辎重为目的的陆军交通兵第二团,进驻南京的通光营房,以利后勤保修。此期间,张学良对国民政府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也有部分协助,但少帅自己东北省军中的机械化装备,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大半毁俘于日本关东军手中。

1933年前,国军就开始进行机械化的训练了,但仅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中进行,中央军校中也只有美制的水陆两用一吨小型战车两辆、法国制三吨雷诺战车两辆,只供学员驾驶训练使用。同时,在南京还有两个交通兵团。每个团分三个大队,分别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的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该团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另外国军还有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的保送生组成,学生队则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训练课程为人力、畜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1933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1934年底,国民政府从欧洲购入的战车和摩托车开始陆续运抵我国(1934年春,孔祥熙奉命考察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于该年11月从英国购入“维克斯”型战车32辆,其中16辆为维克斯6T E六吨半重,乘员2人,装有47mm炮一门和7.9mm机枪一挺。其它16辆为VCL水陆两用战车,战斗全重三吨半,乘员2人,装有7.9mm机枪一挺。以及若干英国产“哈雷”二轮摩托和三轮摩托当时称为机器脚踏车),军政部速成立军政部直属战车营,该营驻扎南京城内马标,归军政部直接指挥。部队装备意大利两吨半菲亚特CV-33战车和英国维克斯6T E六吨半战车各16辆。1935年,国军将交通第二团的汽车训练班和军政部战车营及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通辎重学校,学校位于南京城内丁家桥。1936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以顾振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德访问,在前任赴华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帮助下,代表团会见了希特勒等德国军政首脑,磋商了中国向德国购买军火的技术、付款方式的问题。当时的订单中编号10020和10030分别是德I式(Pz.Kpfw.I-A型,也称“克虏伯”式)轻型战车和sd.kfz.222(也称“毫须”式)装甲车。德I式A型战车,战斗全重5.4吨,乘员2人,装有2挺7.9mm机枪,订购17辆(一个连);毫须式装甲车,战斗全重4.5吨,乘员3人,装有1门20mm机关炮和1挺7.9mm机枪,订购12辆(一个连)。充实给直属战车营。同年5月,蒋介石决定将直属战车营及交通兵二团所属的装甲车队合并,在南京方山成立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八一三”事变,装甲兵团战车 戴德制钢盔的国民党战车兵

营的第一、第二连在杜聿明带领下赴上海参战,两个连的连长均壮烈牺牲。战后,两个连残部撤回南京恢复建制。南京保卫战时期,装甲兵团将战车第一连残余的菲亚特CV-33战车留下参加战斗,其余部队分两路撤退,南路经南昌撤至湖南湘潭,北路计划渡江经铁路输送到郑州,但战事急剧变化,该部装备大多被遗弃或自毁,部分人员勉强渡江,被友军收容。1938年春,苏联产T-26、BT-5轻型坦克,BA-3/6/10/20轮式战车约108辆运抵广州,随同苏联战车一同而来的还有苏联军事顾问团200余人,团长高尚夫,总翻译李修业。同时期运抵广州的还有德国产装甲汽车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余辆、美式福特卡车约400辆、意大利产摩托车约40辆。上述车辆不久陆续输送到湖南湘潭,在这些车辆基础上,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该师还配属有一个战车防御炮团,团长冯尔骏,装备有德国制造的PAK-37战防炮,具体情况不详。第200师师部驻湘潭,搜索营驻浏阳,其他部队分别驻扎湘潭附近和云湖桥等地。其中1149团装备充足,而1150团只有人员却无装备。第200师先后派遣部队参加了台儿庄和兰封战役。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是师直属搜索营的一个装甲车连,在战斗中全部损失;兰封战役期间,1149团第三营、第四营(苏式战车54辆)由火车运送到兰封协同友军作战,战后被调至陕西华阴、大荔等地,被划编到胡宗南的第一军由陶峙岳指挥,1941年改编为战车第二团,郭彦任团长,调归胡宗南管辖,就此脱离200师编制。1938年10月,第200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新11军只辖200师一个步兵师,原1149团剩余战车被改为直属军部的战车兵团。1939年新11军改编为第五军。该军特配有战车防御炮团, 下辖两个营,第一营装备有德制PAK-37战防炮24门。第二营则是搜罗第2、9师残留的苏罗通-47战防炮连组成的,有炮24门。该军除军直属战车团外,其他部队都不是机械化部队,徒有“快速部队”之虚名。(该军在入缅作战时,用卡车运送了8辆菲亚特CV-33战车参战,配属给66军5辆,基本损失干净。其余战车及后来又搜罗了英国丢弃的维克斯战车9辆退回国内。这些战车后来都调到汉中修整。200师的T-26是82辆,再加上三大两小五辆修理车,共计87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便成为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这时海路已被封锁,战略物资都是由英属缅甸的仰光输入,再经滇缅公路运抵大后方,而日军也因此于开战后不久便攻入缅甸南部,以间接迂回方式切断滇缅公路。日军这一招十分高明,因为向北可沿公路线直杀云南、重庆,向西也能进占英属印度,顺利的话可压迫中国投降、占领印度,实现经印度与纳粹德军会师于中东,在日后利用中、印、缅地区庞大的人员、物资支持其陆海空军的后勤,以实现其统治世界的野心!因此中国为了援助远东英军防卫英属缅甸,保卫抗战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1942年,国民政府将第五军调到昆明,所 属机械化部队留守待命,其余部队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1942年3月底,曾与英国第七装甲旅于缅甸中部东、西两大河谷,同日发动步战协同的南向攻势防御行动,虽然首开中国装甲兵与外国盟军联合作战的记录,但仍未达成协助第200师固守城池的使命,随后在缅甸战局失利的情况下,装甲兵被迫撤退回国,在回国的途中又在中缅国境线上损失了一部分兵力。此后随着大量美援陆续运抵。国民党政府开始在印度蓝姆伽编练美制的国民革民军新军---中国驻印军,这群“美械中央军”乃是全抗战期间,国民党所编成的最精锐部队,初期为步兵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后来扩编为新六军、新一军。新二十二师曾在缅北索卡道打过一场不折不扣的典型歼灭战,让日军尸盈山壑,从两军战斗结束后累积的战果来看,足已使抗战前期的所谓“德械”中 国民党战车兵少尉

央军相形见绌。在此精锐的中国驻印军之下,陆军机械化学校便成立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负责培训官兵;并又于驻印军之下成立“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计划下辖七个战车营,负责作战。同年八月,便将第一批战训班结训官兵编成以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战车为主的战车第一营。1944年初,战车群美籍指挥官命令赵振宇上校为营长、赵志华为副营长,带队由蓝姆加至加尔各答接收作战用车辆。战车第一营为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由于战车第一营的骁勇善战,美军司令部又决定在瓦鲁班战役后再提供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战车一个连,补充给该营作战使用,加强战力。其后该部队在缅北其它战役中继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并肩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更曾与日军战车联队于缅北的贵街,发生了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结果当然是以装甲火力俱差的日本战车被歼收场,该部对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体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胜利,加上随后在蓝姆加训练未上阵的六个战车营官兵,与国内留存的老战车部队的两个团,使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发展到达巅峰全盛期。



爱谁谁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11.3
发贴:3911
#272006/3/21 15:08:09
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多资料.....
还有一些明天再发...
多看看这些资料其实真不错..



噬血的狂魔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9
金币:5.0
发贴:14418
#282006/3/21 15:19:42
你终于开窍了,
欢迎你,国际青年共产主义近卫军欢迎你的加入…………


毗沙门天王子、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是也!
玉帝封我为三十六员正将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

芥末杨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7
金币:12.0
发贴:5669
#292006/3/21 15:30:13
我们什么时候改名了?


下一个目标:吴哥窟

噬血的狂魔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9
金币:5.0
发贴:14418
#302006/3/21 20:58:48
International Young Communism Guard,(IYCG)


毗沙门天王子、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是也!
玉帝封我为三十六员正将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