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4/20 18:21:59
要是关心新闻的人都会知道美国最近出了个变态杀手,专门用狙击步枪躲在远处射杀无辜市民,而且基本上是一枪毙命,到现在为止只失手了一次。在网上看完整个有关新闻报道以后,我不得不佩服美国人,什么事情都能搞的跟电影似的。如果我们采用狙击就是从隐藏处射击的定义的话,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狙击就应该是发生在特洛伊了。当天下无敌的阿奇里斯在特洛伊城门前耀武扬威时,从城墙上不知是那个角落中射出了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脚踝命门。不过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狙击都是和火器有关的。从现代意义上的枪械发明以来,狙击手的发展即已经开始了,但历经了整整2世纪,狙击的发展却因枪械工艺发展缓慢而未曾展露头角。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义勇军的一位夏普少校(Maj. Sharp) 以特别改造过的枪械与各种小技巧(如将每发圆球形的子弹都以浸透油脂的鹿皮包住,在装弹时不但更方便,射程与精确度亦随之提升) 带领一队独立、高机动性的枪手,以不可思议的长距离精准狙击,射杀了多名英军高级军官,多次以极小代价挽回一场战役的局势,而从此英文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单字——夏普的射手们(sharpshooters) 意指射击精准而又冷静沉着的射手。
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看到当时的狙击射击情况。片中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的主人公在文学原著中名叫“鹰眼”,就是因为他的射击技术非常之好而得名的。不过在这个电影所讲述的年代中他还没有得到后来让他威镇四方的名枪“打鹿将”,所以也还没有得到“鹰眼”这个名号。片中有一个段落,为了能让送信的信使从包围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脱逃,刘易斯在城墙上用远程狙击火力掩护,一枪一个,弹无虚发。相信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对这个段落留下深刻印象,不过从史实上来说,这个电影是夸大了刘易斯的射击水平。当时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 Bess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它的有效杀伤射程约80(一说50),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虽然是在夜间,刘易斯在城墙上射击远处快速移动的目标也基本上是一枪一个,这即使是在现在也是个惊人的成绩。
说到前膛装弹步枪,顺便说个小插曲。前膛装弹步枪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忘了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不发弹也不清楚,往往多次装弹,结果当然更糟糕。在1863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37,574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000,塞了3个弹头的有6,000,最高记录是一支枪中塞了23弹头,堪称是不世出的天才手笔。
现代意义上的后膛装弹步枪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不过我们在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很少能看到有关狙击手的形象。由于西方传统战争概念认为打仗要光明正大,像狙击手这种放冷枪的家伙只有在战时有需要才临时编组,一般认为是必要之恶,不会太鼓励,各国军方高层自然对狙击战术兴趣缺乏。所以小小地狙击手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的。有关狙击的传奇要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会重新兴盛起来。
二次大战欧洲战场初期,大部份时间是大兵团的运动战,狙击手能发挥的地方很少。势如破竹的德军根本就没想到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当德军开始入侵苏联后,苏联初期不利,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延迟德军的攻势。他们在苏芬战争中从芬兰狙击手身上得到的教训在此时派上用场,开始大量训练狙击手,用于消耗德军的士气。他们基本的模式和德军狙击手在一次大战中的作法类似,并不很重视600尺以上的长距离狙击,而是把焦点放在中短距离直接支援小单位作战的狙击战术。苏联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达到颠峰,当时他们在城中大工厂中设立狙击学校,大量速成的狙击手把德军第六军团吸入街巷战的泥沼中。这时也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